最近感覺越來越焦慮,因為又進入十月了。
機構的課程聯絡上發現若是要訪問,就得12月就要口試,另外的課程為期一年,
前後測就會拉的比較長...讓我感到很挫折。甚至又跑出要不要換題目的思緒...
好像這一切一切應該早要好好規劃和進行的。
這週末假期沒有返家想說要把時間放在論文這部份,但是大家都不在埔里,
突然不知道這問題可以跟誰討論,就陷入一個焦慮的框框。
我回去找之前老師寄的郵件,想說要從裡面尋找到一些支持,
老師的信件標題寫著:不必向誰證明什麼!記住這點,好好地去寫論文!
覺得看完好像有好一些。
------------------------------------------------------------------------------------------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 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 就可以得諾貝爾獎。 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 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驗所得的題目, 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 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 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 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 但年輕人慢慢地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 記得我在台大化學大二時, 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 不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 強力弱力的一些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 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於好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了解, 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 是一步步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 若要一步跳上去,可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 每一萬個人中,有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 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研究工作, 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 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 把每個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 ……(恕刪)
因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 有成就會受到鼓勵,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 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 不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 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