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一波的學校系所評鑑結束了,在這段期間有許多學生和老師都為了這兩天做了許多的事前準備、加班,甚至別的系所有同學已經不住在這裡了,還特地回來協助好幾天的籌備工作。

評鑑前幾天,學妹們一通通電話聯絡每個同學,詢問是否可以回來參加兩天評鑑的晤談,從談過話過程中可以聽得出又吃閉門羹了,但是也有人願意特地回來一趟。沒有答應的人可能是因為距離遠、上班等因素無法前來,但是也有一方面是因為聽到無必須要長時間在這邊等待被抽問的狀況,讓人卻步。

對於感覺可以到卻不願意來的人會被列入黑名單,或受到指責,許多人認為評鑑大家就是"理所當然"要共同協力去完成,但是卻不會去思考這些人不願意來是因為什麼?除了個人種種因素之外,我們可能還要想想是不是系所的風氣?班上同學之間的連結不夠?對於系所的認同感不夠?系所評鑑的後果感覺跟自己無關?或是缺乏與同學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動力?

這些因素需要一些時間去了解、影響,然後才可以形成那種大家真的都願意付出的心力,而不是只是為了要表示我不合群所以來,也不是要證明自己不是不負責所以完成任務,那種願意投入時間的認同感,需要長時間的影響,不僅是老師,連同學們之間也應該要讓好的風氣延續,互相支持。

我想在評鑑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列出系所的優點和不足,優點可以作為系所的特性,而不足的可以在這次的檢視當中知道怎樣去改進。從小時候的求學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被教育要把胳臂向內彎、家醜不可外揚,不論在家庭中、學校或是機構常常都是如此,這不表示我認為要跟外人說著我們有哪些不好,畢竟,有時候以爾傳爾的狀態下會讓很多事情跟原先的事實扭曲,而不瞭解的人也因此會產生許多誤會,但在這裡我說的是...我們沒有參與或學著去檢視我們自己、學校、組織甚至社會還有哪些不足的,但是這些不足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可能只能私底下講,在公開場合不會去坦承,因為害怕變成老鼠屎,然後對外形成一種保護的面罩,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表現出來,但是久而久之內心卻是心虛的。

所以,雖然評鑑這件事讓每個系所都花了很多金錢和人力,讓原先的立意-聚焦系所的理念和目標,改善目前尚不足的狀況,可能在過程中有些被忽略,變成以排場、布置、服務等等外在的東西所掩蓋,但是我還是認為藉由評鑑的這個機會,可以讓學生和老師透過不具名的問卷方式表達自己認為在課程上的建議,是很好的機會,我起初對於要自願報名晤談人選的時候有點遲疑,但後來想想,可以誠懇的提出一些建議,也是一個為所上好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ley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